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梓欣 記者 劉盾)撇捺橫折,學生們手握毛筆展現自己的“拿手好戲”。變廢為寶、體驗非遺嶺南押花、制作“藍曬”扇面……他們用“創(chuàng)意”擦亮了勞動的光。
近日,廣州市越秀區(qū)中星小學舉辦了“和雅共育,賦能成長”“五育”融合課程集群實驗成果展示活動。此次活動旨在展示中星小學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方面的成果,為學生創(chuàng)設鍛煉與交流平臺。
據介紹,近年來,中星小學積極開展“五育”融合課程集群實踐研究。學校創(chuàng)新課程模式,優(yōu)化課程資源配置,讓“五育”在課程集群的框架內相互滋養(yǎng)、彼此強化。學校通過課程改革,努力讓學生們兼具知識底蘊、道德品質、健康體魄、審美情操和勞動精神。
“學校以‘和雅文化’為牽引,構建了科學創(chuàng)新、數字技術、人文藝術與心理健康四大課程集群,努力讓每一顆星星都閃光?!敝行切W黨支部書記、校長林偉貞表示,學校通過構建課程集群,努力打破學科壁壘,將“五育”元素系統地融入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全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為豐富、多元且連貫的學習體驗。
在活動現場,學生們展示了“五育”融合課程集群項目。他們借助信息技術,穿越時空與李白對話,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學生們還通過信息技術生動重現了課文《草船借箭》中的經典場景,探究草船借箭的科學奧秘。
“如果學校只基于學科邏輯,去組織和實施課程,就可能導致課程出現‘只見學科不見人’的情況?!绷謧ヘ懕硎荆行切W深刻認識教育強國建設的戰(zhàn)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努力把握時代新人培育的著力點,做好課程建設,著力培育創(chuàng)新型人才。
據介紹,中星小學課程設置呈現“實厚輕優(yōu)”四大特色。學校在整合學科課程的基礎上,現已形成“全課程融合”“全時空教學”“全學科育人”的課程集群模式。這推動學校改變校本課程碎片化的局面,促進學科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hepoem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