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命意義的探尋,對于漫長的人類歷史而言,從來不是新題。然而,人類生命的意義,卻是由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的意志匯聚而成,因此,對于每個鮮活的個體而言,這是一道生命的必答題。
當“中國教育報讀書會”邀請我擔任“領讀者”,和全國教師讀者一起,用21天時間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活出生命的意義》。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書中向人們講述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痛苦遭遇,對此的心理分析,使讀者領悟活著的意義。他的生命簡直是奇跡,他從未放棄對未來的渴望、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最后獲釋出獄,生活重回平靜,回顧這段經(jīng)歷,他寫道:“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薄罢覍さ缴饬x的三條途徑:一是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P>
21天、700多人集體共讀,“找尋到生命意義的三條途徑”,在我和讀友們眼前越發(fā)清晰。甚至在我看來,共讀本身,就是在這三條路徑上一路播撒。生命的意義是需要一輩子追問、追尋、追求的,而追問、追尋、追求的過程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或者說就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教育工作的意義:
助每個孩子成長、成功、成才
共讀打卡分享中,讀友“四方木”說:“我認為我工作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就是希望我工作的某一個瞬間或者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個行為能像一束光一樣照亮學生心靈的某個角落,讓積蓄在那里的種子由此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讓他成為最好的自己。努力成為光,是我不變的方向?!蔽|輝說:“對于工作于我的意義,我有了不一樣的思考,更有了不同的認知:能工作,被需要,無可替代,是件多么幸運的事。”許禧娜說:“在最后一節(jié)課上,有個女生跑上來和我說:‘老師,我真舍不得結(jié)束這門課,我覺得太有意義了。’原來,我在課堂上帶領他們感受別人的意義的同時,他們不但發(fā)現(xiàn)了別人的意義,也發(fā)現(xiàn)了我的意義?!薄?/P>
的確是這樣,人生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社會需要你,你就有做不完的事業(yè);他人需要你,你就有交不完的朋友;親朋需要你,你就有享不盡的歡樂。被需要,是因為擁有獨特的價值。這種價值,可以是一種能力,可以是一種擔當,可以是一顆熾熱而樂觀的心。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需求滿足,也不是精神快樂,而應該是價值體現(xiàn)。價值體現(xiàn)層面的幸福,才是終極的幸福,才是恒久的幸福。對于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chuàng)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師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yè),但他應當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他應當如星辰,遠望像一盞燈,近看是一團火……教師在享受教育的過程中要追求“新成功主義”?;蛟S是平常一堂課的出彩,或許是網(wǎng)上一條帖的共鳴,或許是一回思維碰撞和思想交鋒時自我的提升,或許是一次教育沙龍或?qū)W術研討時內(nèi)在的彰顯……教師的“新成功主義”,是對教育充分的、活躍的、忘我的、集中精力的、全神貫注的體驗,是對教育環(huán)境“積極的適應”。
我在領讀中分享了一段我在貴州支教的經(jīng)歷和感悟。我們支教的學校辦學條件十分艱苦,教師辦公室沒有電腦,更不用說人手一臺了。教師們要做課件、出試卷,得去行政辦公室或教務處。每個年級組辦公室都有一張鐵制的方桌,中間一個煤爐子,冬天就用它來取暖。1400多名學生,521名是國家登記在冊的貧困家庭學生,他們中住得遠的每天要走一小時的山路來上學……雖然條件艱苦,但師生狀態(tài)很好。學校校長和我說:“我們的條件真的非常艱苦,但我們的老師很用心。我經(jīng)常告訴我的老師,我們生在大山、工作在大山,但我們要用自己的百倍努力讓我們的孩子走出大山。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我們的教風: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不放棄任何一次教育機會,以一位母親的胸懷關心、教育好每一個孩子,和他們一道描繪未來的精彩人生!”正是在這樣一種明晰的目標激勵下,這所學?!耙荒旮淖冃蜗螅瑑赡甏蚝没A,三年結(jié)出成果,四年走入前列”,從四年前的中考墊底,到四年后全縣拔取頭籌。我想說,這些大山里的教師,用他們百倍的努力和用心,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教育工作的真諦:
讓每個孩子得到愛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曾經(jīng)這樣說:“教育事業(yè)是愛的事業(yè)。師愛超越親子之愛、友人之愛。因為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薄皩⒆拥膼坌目梢允菇處熥兊寐斆髌饋??!睈坌漠斎徊皇墙逃娜?,但愛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而且也是教育的真正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說:“如果每個兒童的喜悅和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那你就勇敢地選擇崇高的教師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yè)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創(chuàng)造的喜悅?!彼€指出,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勞動、花費許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坐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很錯誤的。建立跟兒童的友誼,這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明智、我們的信念和我們的情操去鼓舞兒童的思想與情感的事。
蘇霍姆林斯基從來不給小學的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shù)。如果兒童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他就說:“你試一試重做一遍,只要下點兒功夫,你就一定能做好?,F(xiàn)在還沒有給你打分數(shù),你再努點兒力,就一定能得到好分數(shù)。要是你有哪一道題不懂,明天上課前到學校里來,咱們一起想一想?!鄙险n前的半小時,是他跟學生一起進行最有趣的腦力勞動的時間,同時也是他跟學生的心靈相互交往的幸福時刻。在這半小時里,兒童是帶著苦惱來找他的。要知道,兒童不會做功課,沒有收獲,是真正的痛苦。清晨,在校園里一棵繁花盛開的蘋果樹下,蘇霍姆林斯基跟三年級學生尤拉坐在一起。他們面前有一道應用題,必須把它解答出來。蘇霍姆林斯基幫助尤拉隨時撥正思路航向。終于,尤拉發(fā)現(xiàn)了真理,內(nèi)心充滿了喜悅,覺得在認識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尤拉感到很幸福,苦惱消失了。
21天共讀,我們遠不止讀了一本書。在我每天差不多半個小時的語音領讀中,經(jīng)常會引入一些這樣的書籍和故事來佐證我的觀點,引起讀友的拓展閱讀和思考。共讀中我們形成共識:其實,無論是大城市還是邊遠山村,每個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充滿期待的家庭,乃至家族;每個家庭乃至家族,都希望他們的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教師的,做得好,可能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做得不好,也可能成為學生生命中的“罪人”。我們一輩子都在尋找知己,我們有沒有想過,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知己。我們要把我們的人生價值體現(xiàn)在引領孩子的成長、助推孩子的成功上,我們要成為孩子一輩子遇到的最棒的老師。我們沒有理由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我們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成功。我們要和孩子們一起,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當每一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都用這樣的心態(tài)面對班上的每一名學生時,教育就變得溫暖起來。
當然,領讀中我還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讓每一個孩子得到愛”中的“每一個”,當然也包括教師自己的孩子。
教育工作的韌性:
克服困難的勇氣
21天共讀中,我們榮幸邀請到了兩位伴讀嘉賓,一位是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一位是湖南衛(wèi)視節(jié)目主持人梁藝。
“他在網(wǎng)上征集民意,為中國教育仗義執(zhí)言;他在網(wǎng)下開展實驗,為素質(zhì)教育探尋新路。他自費創(chuàng)辦的教育在線網(wǎng)站成為中國最大的‘網(wǎng)上教師培訓學院';他主持開展的新教育實驗被譽為中國的‘新希望工程’。他帶領志愿者每年赴西部義務支教,他幾乎每個雙休日都在全國奔走‘傳道’。他是教育的理想主義者,也是理想教育的踐行人。”這是當年中央電視臺對“感動中國”候選人朱永新老師的介紹。如今的朱老師身份變了,但他的“新教育之夢”仍在繼續(xù)。朱老師用自己對“新教育”20年不懈追求的故事,再一次點燃了參與共讀教師的理想與激情,讓大家知道,教育原來可以如此美麗,教師原來可以如此生活。
出生于1979年的湖南衛(wèi)視主持人梁藝,講述了她生命堅韌的親身經(jīng)歷。人生前半程,她順風順水,學習優(yōu)異,工作光鮮,成為著名電視臺星光熠熠的主持人。但22歲那年,上天和她開了個玩笑,讓她從此只能與輪椅為伴。她在輪椅上學習,考上研究生;在輪椅上工作,成為中國首位輪椅上的女主播;在輪椅上做公益,幫助像她一樣的殘障人士。她自信開朗,被冠以“陽光梁藝”的稱號,獲得“全球熱愛生命獎”。梁藝用她的故事,和弗蘭克爾在書中講述的納粹集中營中的故事交相輝映,啟發(fā)我們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在人生至暗時刻,多堅持一會兒,勇敢地去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與苦難;啟發(fā)我們,與其悲觀嘆息,不如用歌聲去面對人生的苦難。事實上,教育工作中,并沒有那么多苦難,而困難挫折在所難免。這些困難挫折,在真正的苦難面前,都可以像蛛絲一樣輕輕抹去。誠如讀友劉娟所說:“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我認為就是我們要能夠?qū)W會轉(zhuǎn)化苦難。弗蘭克爾說當痛苦被賦予了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是啊,我們不應該只看到創(chuàng)傷對人的負面影響,還要看到實際上人是有積極應對創(chuàng)傷的能力和智慧的。作為教師,我們可以用成長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教訓與學生分享。一切的遭遇都可以被轉(zhuǎn)化,一切的經(jīng)歷都有價值和意義!”
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能夠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希望通過這21天的共讀,我和700多位讀友老師都能夠更加牢固地將“好讀書、讀好書”作為一名教師的良好習慣。教師理應成為讀書人,甚至只做讀書人還不夠,還要做領讀者。因為我們面對的就是一個個走進學校的讀書郎。真知總在書中,忽微忽著;精神永存行間,時隱時現(xiàn)。如果有人問我從教32年最值得驕傲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我還算得上是一個讀書人。
[作者系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高中部黨委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19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hepoem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