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5G、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在大中小學得到廣泛并深入的應用,這也使得課堂教學結構和方式不斷發(fā)展,而教學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課堂結構的調整和變化。
傳統(tǒng)課堂教學交互要素為教師和學生,主要是人與人之間,而在智能技術支持下的智慧課堂,交互要素更為豐富,包括教師、學生、技術、資源、環(huán)境等。師生是交互中必不可少的交互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而技術是支持信息化教學的中堅力量,同時也發(fā)揮課堂教學交互的媒介作用,為進一步提升師生互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目前,課堂預習數據統(tǒng)計、借助多屏互動進行小組展示等,這些課堂互動行為在部分地區(qū)學校的課堂中已較為常見,特別是學生通過平板電腦等及時提交課堂測評,教師根據作答情況向學生及時提供反饋與評價,不僅提升了教學效率,更進一步提升了教學中師生交互。
課堂中人與人的交互主要是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語言交往是基本媒介,在具體智慧教學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教師言語與行為占有很大比重的情況。這反映出課堂教學活動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革,技術手段只作為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此外,盡管有不少課堂教學借助信息化技術實現了師生高頻率互動,但師生之間的交流往往停留在淺層的一問一答中,缺乏對學生思維與能力培養(yǎng)的深層關注。
學生作為智慧教學重要的交互主體,只有接受課堂學習形式的變革,成為學習的“主角”,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與教師高效而有質量的互動。因此,學校要積極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并就設計生動有趣的學習交互活動進行信息素養(yǎng)提升培訓。如利用教室配備的交互式大屏觸控一體機、平板電腦等設備,開展學習資源推送、課堂實時測評等教學互動;采用技術支持下的“翻轉式”“基于問題的學習”等多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和在線學習平臺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問題的深度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反思能力等。
課堂教學交互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生生互動。在智能技術支持下的協作學習方式為學生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智慧教室空間布局靈活可變,其可移動的桌椅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協作學習,智慧分屏和平板電腦也為課堂中組間和組內的小組討論與合作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而在物理課堂教學之外,智慧教學還為學生的在線交流提供了機會,學生可以利用在線學習平臺與其他學生分享學習心得或進行同伴互評??梢姡诩夹g的助力下,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加自由、便捷,形式更加多元豐富。
然而,學生開展自由互動也存在著效果和質量難以把控等問題,尤其是低學段的學生,容易出現與課堂學習內容無關甚至破壞課堂學習交流的情況。比如小組展示學習成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為學生的跨組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小組內個別學生“搭便車”的風險,即一些未能跟上學習節(jié)奏的學生或小組在遇到困難時,直接選擇參考小組內成員或其他小組的答案,而不是繼續(xù)小組討論或尋求教師幫助,這種情況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
此外,對于智慧教學中的小組同伴評價,存在學生評價意識不強、評價方式不合理、評價標準不統(tǒng)一等問題,影響了學生同伴評價的效果,不利于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
因此,在交互策略上需要教師做出積極調整。一是制定相對明確的小組成員任務分工,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與集體榮譽感,以減少“搭便車”行為,實現每個小組內學生的充分交互和小組學生學習效果的共同提升。二是對于學生之間的同伴評價,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積極引導,做好評價示范,引導學生正確開展小組評價和同伴評價。三是豐富生生互動行為方式,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工具和方式,如借助平板電腦開展辯論、合作探究,通過網絡空間把學習成果、學習過程展示給同學和教師等。
更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在未來將迎接更多來自智能技術的挑戰(zhàn),因此他們需要學會與智能技術、智能設備共處。智慧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明顯不同之處,就在于增加了人機交互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智慧教學背景下,教師也要有意識地探索人機交互的協同,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與教師、技術、資源的多元交互,不僅實現知識學習的掌握,更實現自身的成長與提升。
課堂交互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質量。在數字化時代,課堂教學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變革,教師需要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向智慧教學模式轉變,認識到技術已成為僅次于教師、學生的課堂教學交互第三重要因素,是促進課堂教學互動的有利手段。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積極借用新技術與設備建立民主型師生互動關系、提升師生深層次內容互動、豐富生生活動形式等,并采取有效教學干預與策略調整,為提升課堂教學交互有效性再添活力。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21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hepoem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