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達空間的意義上講,《中國教育報》“青年說”欄目專門調配資源為學生提供表達空間,是難能可貴的舉措。況且,這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一年又一年堅持下來,真是件不易之事。我曾經在報社做過評論部主編,現(xiàn)在也堅持寫評論專欄,非常清楚在版面資源上如此堅持,一定是有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理念支撐,才有這么大的定力。
對于青年學子來講,這個公共表達的空間實在難能可貴,大家應該充分利用好這個資源,以公共表達來關注社會,將個人關注與公共生活相連接。從表達的分類講,一是私人表達,比如寫日記、在朋友圈發(fā)布感想等等,這些屬于自言自語,沒想讓別人閱讀,不產生溢出效應;二是公共表達,即在公共平臺撰寫評論或其他文本,將自己的生活、知識或理念或觀點進行發(fā)表,這是一種分享或對話行為,具有明顯的溢出效應。
就價值判斷而言,兩者沒有高低之分。選擇私人表達,還是公共表達,是個人的自由。不過,從我自身作為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帶學生的經驗,以及作為新聞評論課程的教師來講,我一直鼓勵學生要積極參與公共表達,這對個人成長、知識內化和思想成熟,都非常重要。
首先,公共表達會促使學生關注社會公共議題。一個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既需要正向褒獎真善美的內容,也需要鞭撻假惡丑的內容。就像本年度“青年說”十佳作品中的《儀式感?別被消費主義洗腦》《童裝企業(yè)不能丟了審美底線》《提高安全意識,拒絕“盲盒式租房”》,都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體現(xiàn)。我在課堂上經常跟學生講,明星們背一個標價五十元的包或者一個五十萬元的包,跟你一毛錢關系也沒有,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關注。但是一項政策的出臺、一則公共新聞的出現(xiàn),將對個人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影響,其中牽涉的公平、正義等價值和理念才是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關注的。
社會的進步需要持續(xù)不斷的言說,需要不斷地褒獎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和事,也需要有人不斷地指出其中的問題。“用詞做事”是學生在沒有走向社會之前參與社會的重要形式。魯迅先生曾呼吁,“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fā)表出來?!边@段鼓舞人心的言語,固然我們不能每個人都做到,但可以將其作為目標。這不僅能培育自己的公共表達意識,也能提升社會責任感。
公共表達與私人表達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在于,私人表達是自言自語,在被公開發(fā)表之前不需要也可能沒有他人的反饋,但公共表達不管是大眾傳播的時代,還是社交媒體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關于一個議題的公共發(fā)聲,人與人相互之間或直接或間接的反饋,將會促使人更深入地思考。面對跟自己不一樣的觀點,或者面對跟自己的看法基本一致但論證更深刻的觀點,表達者都會有再思考。這對個人的成長而言,就是一種無形的進步。
比如,這次“青年說”十佳作品中,有人關注跨年晚會內容的去流量化、“逆向考研”背后的問題、社會上依然存在的“第一學歷”歧視等。這些都是特別容易引起熱議的話題,各種各樣的言論都有,相信每位寫作者在動筆之前以及完筆之后,都有看過別人的不同看法。我在新聞評論課上,每節(jié)課都會讓學生們閱讀“同題評論”,即關于同一個話題的五篇以上的評論,讓大家看到不同的觀點,并分析其中的邏輯過程。
當然,鼓勵乃至褒獎青年學生參與公共表達,既有關注社會、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的公共一面,也有提高說理技巧、提升表達技術的一面。公共表達屬于“丑媳婦也要見公婆”,自然會促使學生在文字上更講究、在文本上更精進、在論據上更優(yōu)化、在說理上更富有邏輯,而這些都是學生走向社會之后從事任何工作都將受益無限的內容。
總而言之,不論是作為一名講授新聞評論課程的教師,還是作為一名培養(yǎng)研究生的導師,以及作為一名研究生教育的職能部門管理者,我愿意再次表達對“青年說”的感謝與敬意。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3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hepoem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