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精神包含三個向度,即價值向度、認知向度、道德向度,因其直指“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而與教育立德樹人、培育現(xiàn)代文明人格方面的精神主旨相契合。如何通過教育傳承科學家精神?如何把無形的精神同化,最后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有形力量,從而達到精神由內到外、由此及彼、由潛移默化到自覺踐行的效果?
從教育主體來看,教師應該成為科學家精神的守望者、率先踐行者。教師甘為人梯、默默奉獻、淡泊名利、嚴謹治學、創(chuàng)新進取、視學術為生命的職業(yè)操守和人格風范,為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活的范本。因此,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師德師風和學風建設,以為國盡忠、為民盡責的情懷拓寬學生的胸襟,以懷疑批判的科學精神啟發(fā)學生心智、幫助學生養(yǎng)成科學心態(tài),以理想主義的人文情懷浸潤學生心靈,在情、智、德三方面做學生的引路人。
從教學體系的整合和協(xié)調來看,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已有教學專題與科學家精神的契合點,借助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科學家追求真理的過程、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運用,把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講授與學生的認知活動。比如在講授愛國主義時,讓學生聆聽錢學森在“克利夫蘭總統(tǒng)號”上發(fā)出的“我的事業(yè)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的心聲,會讓學生在思想深處對“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的精神追求產生強烈共鳴。另一方面,增設科學教育方面的課程,開設類似“成為科學家”“哲人科學家講座”這樣的通識課程,最有利于傳播科學的、批判的、創(chuàng)造的和人文主義的精神,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水準。此外,課程思政可以把科學家精神教育作為抓手和突破點,以此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構建形式,從而形成協(xié)同育人的新格局。
從教育的環(huán)境來看,要營造充滿科學家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精神可以通過文化的形式得到傳承,文化傳統(tǒng)、流行風尚、價值取向等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科學家精神的看法和態(tài)度。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方面要通過校園建筑、雕塑、教學樓內在裝飾等形式,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沉浸式體驗中,不自覺地把科學家精神內化為自我意識。另一方面,要利用文化觀念等隱性要素喚醒住在思想、品格和歷史中的“非存在”。例如,中央財經大學以校史育人為切入點,以話劇這種藝術形式傾心打造大師劇《姜維壯》,讓姜維壯先生“忠誠堅定的愛國精神、求實創(chuàng)新的治學精神、團結無私的奉獻精神”跨越時間的河岸與師生相遇,以此滋養(yǎng)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厚植愛國榮校情懷。同時,中央財經大學持續(xù)開展“科學也偶像”主題作品征集評選活動,成立學風涵養(yǎng)工作室,傾力打造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學風傳承視頻《所向》,將大學精神融入學風建設,從而形成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文化矩陣。
愛因斯坦說過,科學家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貢獻,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和成就方面還要大。要用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引導青年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讓科學家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1月12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hepoem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