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66歲的人生中,共創(chuàng)作了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各種文章4800篇,極其高產(chǎn),且名篇佳作舉不勝舉,并都達到了各個領域的頂尖水平,是繼李白、杜甫之后成就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文學家。他之所以能成為當時的“天下文宗”,不能不說是得益于他的閱讀與寫作之道。
蘇軾勤于讀書、善于讀書。蘇軾天分雖高,卻極其勤奮,從小便每天挑燈夜讀,倦極才睡,這樣的習慣堅持了一生。他曾道:“舊書不厭百回讀”“著書不復窺園葵”。蘇軾幼時家中極富,曾寫詩道:“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彼粌H翻來覆去地熟讀,還反反復復地抄寫。每讀一部經(jīng)典,他都從頭抄到尾。蘇軾青年時,張方平問蘇洵他兒子在看什么書,蘇洵答,蘇軾正重讀《漢書》。張方平也是個天分極高的文學家,素有過目不忘之能,不以為然地說,書哪用得著看兩遍?蘇洵回到家,告訴了蘇軾這件事。蘇軾笑道:“老先生大概不知道還有看三遍《漢書》的人?!?/P>
蘇軾名滿天下之后,依然勤奮如昔,抄書不止。被貶到黃州時,有一天,州學教授朱載上拜訪蘇軾,家僮通報后遲遲不見主人出來,半晌才見蘇軾匆匆從內(nèi)室出來,道歉說是因為做每日之功課耽誤了。
朱載上好奇地問何為每日之功課,蘇軾回答說:“抄《漢書》。”朱載上吃了一驚,說道:“憑先生的天賦,開卷一覽定能終身不忘,怎么還要用手抄這種費力的辦法呢?”蘇軾說:“并非如此。我讀《漢書》,到今天為止已經(jīng)手抄了三遍。最初是一段事抄三個字為題,第二次兩個字為題,現(xiàn)在則只用一個字?!敝燧d上肅然離席,請求說:“不知先生所抄的書稿,能否讓我見識見識?”
蘇軾命人從內(nèi)室取來一冊,朱載上翻看,不解其意。蘇軾說:“足下試舉題中一字?!敝燧d上于是隨便找出一個字,蘇軾應聲背誦數(shù)百字,無一字差錯。朱載上又任意挑了幾個字,都是如此。朱載上驚嘆不已,嘆服說:“先生真謫仙才也!”后來朱載上回去之后,告訴兒子朱新仲這件事,并感嘆道:“東坡先生尚且如此勤奮,你我不過中等才智,豈可不勤奮讀書耶!”朱新仲后來又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兒子朱輅,以此教育他。
蘇軾被貶到海南儋州之時,蘇轍女婿王庠寫信向蘇軾請教讀書之法,蘇軾便回了一封信《又答王庠書》,簡潔地回答了他的問題:“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shù)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圣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如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彷此。此雖愚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P>
蘇軾認為求學并無捷徑,唯有堅持與積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書海茫茫無涯,因此讀書必須要有目標,不能兼收盡取。在這里,蘇軾提出了“八面受敵”讀書法,就是每次讀書的時候,只應該集中注意一個問題,將之完整讀完,然后再換一個角度,圍繞另一個問題,再讀一遍。這樣讀了一遍又一遍,就可以從各個角度進行深入學習。方法雖然看起來有點兒笨,但可以學得極為扎實,學成之后就能全面掌握書中要義,經(jīng)得住各方面的考驗,與那些蜻蜓點水、泛泛而談的讀書人不可同日而語。
和勤于讀書一樣,蘇軾也勤于寫作,但他從未把寫作當作謀取聲名的工具,而是視其為一生中最大的樂趣。他說:“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彼膶懽魇菫榱苏宫F(xiàn)自己的真心,而不是迎合世俗或者獲取利益,坎坷的境遇、豐富的經(jīng)歷,無不化作了他筆下充滿藝術(shù)審美情趣的文學作品??梢哉f,寫作就是他的真正生命,寫作治愈了心靈,寫作升華了靈魂。
文學向來有“詩教”與“性靈”兩大傳統(tǒng),但“詩教”向來為主流,道德教化被認為是文學創(chuàng)作應有之責,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但蘇軾卻發(fā)揮了文學之“性靈”,文學可娛情悅性,滌蕩心靈,治愈靈魂,萬事萬物,只要感動人心,便可進入筆下,也就是“無一事不可入詩”“無一事不可入詞”。他的詩歌題材極為廣泛,他寫天空、海洋、湖泊,也寫花草、昆蟲、茶酒,幾乎沒有他不寫的。他的文風也多樣化,既有汪洋恣肆、自由馳騁之作,也有清麗婉約、空靈超逸之作。
詩詞文章已經(jīng)成為蘇軾的靈魂載體,讀他的文字,可以看到他自己。即使是寫小的題材,蘇軾也能以小見大,對其賦予大的意境和格局,引申出深刻的道理來。比如《邵伯梵行寺山茶》:“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說似與君君不會,爛紅如火雪中開?!蹦窃⊙┒_、舉重若輕的山茶花,不就是君子錚錚傲骨的象征,不就是蘇軾本人風骨的寫照?蘇軾的審美態(tài)度為后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范式,以他的審美眼光看來,萬物有靈且美,皆可成為寫作的對象。而他也善于發(fā)現(xiàn)美,并將其寫入詩文。
蘇軾創(chuàng)作力極其旺盛,仿佛時刻都有靈感,信手就能成文。他在《自評文》中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意思是說,我的文章猶如有一萬斛水的泉源一樣,隨處都會涌出來,如同在平地上汩汩滔滔的流水,一天流一千里也不難。等到它遇到山石之物,能隨之高低宛轉(zhuǎn),隨著物體的形狀而變化。能遇到什么,事前不能知道。所知道的,常常是文思該繼續(xù)的時候就繼續(xù),該停止的時候就停止。這段文論中,蘇軾表明了自己一貫強調(diào)的“自然”追求,這一追求主要是繼承自父親蘇洵。他在《與謝民師推官書》中,也提出了類似看法:“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P>
“自然”之外,蘇軾還提倡“平淡”。蘇軾在《與二郎侄》的信中說:“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采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碧K軾青年時仰慕李白、韓愈,喜作議論、文風縱橫,雖令歐陽修推崇,卻為王安石所不喜。但蘇軾中年之后,則極力推崇陶淵明與柳宗元淡泊、簡古的文風,認為其平淡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至美的意境:“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痹谒麑懡o弟弟蘇轍的信中,將陶淵明推為詩人中最杰出者,因此他獨好陶詩:“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P>
不過蘇軾并不贊成年輕人學寫作一開始就走這種風格,應該什么年齡就寫什么風格的文字,因此他在指導侄子作文時建議可先取他少年時的策論學習:“汝只見爺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學此樣,何不取舊日應舉時文字看,高下抑揚,如龍蛇捉不住,當且學此。”這種“平淡”并非表面的平淡,而是在有過豐富復雜的人生經(jīng)歷、具備千錘百煉而爐火純青的技藝后的“平淡”,如同冰封之海面,看似平靜,然而冰面之下,有汪洋肆意的暗流涌動,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至高境界。
(作者系湖南理工學院文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28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hepoem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