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學界開始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空間化轉向,從注重時間維度的社會發(fā)展研究到注重空間維度的社會生活差異化考察,形成一股潮流。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也日益關注社會空間問題,并在不同學科研究中取得了進展,對我國學術的均衡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中,空間轉向也成為學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個生長點,盧嵐教授的專著《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研究》(學習出版社出版),是其中的精品力作。
該書研究意圖和研究目標明確,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轉向,并始終圍繞這一論題推進和展開自己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中國特有的,而是一種世界性現(xiàn)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空間性特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表現(xiàn)并不相同,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就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既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同時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各地發(fā)展不平衡,特別是城鄉(xiāng)差異仍然明顯,不同行業(yè)領域人們的生活不盡相同,因而使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體現(xiàn)出空間性特征。改革開放開啟了我國的社會轉型和空間變遷,打破傳統(tǒng)的均質化空間而形成復雜的差異化空間。網(wǎng)絡空間成為人們新的生活場域,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前沿陣地。所有這些,都應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維度上去把握和處理。
該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轉向進行了全面考察和論述,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既有對當代世界學術潮流的介紹,更有對中國問題的現(xiàn)實觀照。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出場與研究理路到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的合理性論證,從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的結構性風險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網(wǎng)絡空間體驗,再到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的運演邏輯,形成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的邏輯體系。作者以空間轉向作為分析框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變革與創(chuàng)新,明確了“一根紅線”,即“以人民為中心”;“三維一體”,即在“城鄉(xiāng)并存”、“虛實共在”、“家庭—學?!鐣币惑w化中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立體化空間格局;“點面域結合”,即把握好前提點、鋪陳好展開面、構建好空間域,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立體化。
該書具有突出的理論性和學理性,特別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的前提性和基礎性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論證,對西方學界關于空間轉向的觀點進行了評析,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空間轉向問題進行了深入考察,從而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空間轉向奠定堅實理論前提,體現(xiàn)出較強的哲學思維和學術深度。比如關于時間的空間化與空間的時間化概念上的銜接障礙及其修復,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空間缺場現(xiàn)象的學理回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的生成機制及內生動力的分析等。
作者圍繞這一新課題所進行的多方面思考,具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比如關于時間之維與空間之維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適度張力的論述,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的邏輯必然與理論支撐的論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格局三維建構的論述、關于網(wǎng)絡社會轉型與網(wǎng)絡空間體驗對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論述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轉向是一個全新課題,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還不多,其所包含的學術潛能還有待進一步釋放和展現(xiàn),而該書的出版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21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hepoem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