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回憶自己的小學時代。六十多年前,我的那些老師有沒有想到,面前那個平常的小孩以后會成為一名語文教師,后來還成了一個老頭?——在小學講座時,我說給老師們聽,大家有點兒奇怪地看著我,然后都笑起來??墒牵媸沁@樣的,教室里那群嘰嘰喳喳的小朋友,五六十年后,會記得陽光灑進教室,會記得講臺邊的愛與微笑。不過,我也很想知道,當年的老師們,有沒有留下和學生有關(guān)的敘述,讓我們能看到教師視角下的課堂以及他們的思考?
二十年來,我在很多場合有過建議,希望老師們拿起筆來,寫一寫自己的教育教學,那些發(fā)生在校園、發(fā)生在課堂的故事。我退休后,有機會訪問一些學校,和老師們交流,這本《人與講臺》全是老師們的講述,點點滴滴,都在啟發(fā)我。我總是被他們的言說打動,同行可能會說“這很平常啊”,然而,這就是正常的教育啊,這就是“專業(yè)水平”啊,這就是“立人”啊。本書的很多作者,工作條件并不如我,我在城市的“重點中學”“百年名?!?,很容易被人“看見”,而老師們多在基層學校、在鄉(xiāng)村、在偏遠地區(qū),長年累月“教普通班”“帶薄弱班”,這就讓我想到,他們的職業(yè)態(tài)度更有代表性,社會更應(yīng)當關(guān)注他們的工作狀態(tài)。
編這本教育隨筆時我多次想到,如果能早些認識他們該有多好。這些沉在課堂里的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用他們的仁愛與理性,照亮了講臺,他們的故事鼓舞了我,讓我能清晰地思考。一位鄉(xiāng)村老師對我說:“我的學生如果能讀完高中,就很不容易了;他們要去做工,要為父母分擔一些重負。”也有老師說:“很多學生畢業(yè)后務(wù)工,或是做小生意,誠實勞動,養(yǎng)活一家老小,合格的義務(wù)教育,多多少少能給人打點兒底子。”有位小學老師剛剛替休產(chǎn)假的同事代完一學期課,看到校長加倍的逢迎陪笑,馬上就明白“可能又是誰懷上了”,真心替同事高興啊,不就代個課嗎,沒啥。有位初中老師特別關(guān)注某個學生的隨筆,因為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憂傷;當有一天學生開朗地走進教室時,她寫道“我的春天終于來了”……老師們的心里,裝著學生的心,想著學生的明天,而非眼下“某門課的成績”“班級排名”。珍愛童年,珍惜美好的青春,熱愛生命,珍視教育的名譽。編這本書,最觸動我的,是老師們真誠的愛。
學生在看著我們:為了學生,注意言行,適當約束自己;為了學生,輕聲地說話,和風細雨;為了學生,克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平靜;為了學生,注意儀容,上課前要照照鏡子;為了學生,走路精神一點兒……久而久之,老師們就變?yōu)楝F(xiàn)在這個樣子了。因為學生在注視我們,細節(jié)就特別重要。任周遭七嘴八舌地調(diào)侃或是評論去吧,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學生成年后,如果他們能理智地思考,會了解老師的選擇,會理解老師的苦心孤詣。
本書的一些作者,多年沒聯(lián)系了,和他們通話時,他們會說“我還是教兩個班”“我還在當班主任呢”“我去年退休,學校挽留在高中開選修課”,等等,很多老師仍堅持自己的職業(yè)夢想。中小學教師,一般能有三十年甚至更長一些的職業(yè)生涯,按學科教學普通標準,大約要上1.5萬到1.8萬節(jié)課。如果把這個過程當作單調(diào)重復的負重跋涉,會感到艱難;如果把它當作有趣的探索,則會有許多驚喜,有許多發(fā)現(xiàn)。因為熱愛,很多老師沒有把教育工作當作謀生手段,而是看成漫長的精神之旅。有老師說:“不是‘陪伴’,我和學生同路而已。”有老師說起自己的“學歷”,說“教了二十年,學了二十年”。一名學生在中小學12年,大約有七八十位不同學科的老師教過他,如果能遇上十多位甚至幾十位富有職業(yè)精神的老師,他的學習會有快樂;一盞一盞明亮的燈,照亮他面前的路,讓他勇敢自信地前行,是多么幸福的人生!
不可否認,目前的學校工作存在很多不足,特別是老師們都不同程度地感受著工作壓力,但是老師們談到學生學業(yè)負擔,更是憂心忡忡。目前正在學校的兩代教師,大多接受過嚴格的應(yīng)試訓練,可能會有一些觀念的局限;部分教師從事管理工作,對什么是教育,如何評價教育教學,也可能存在一些偏差。但是,在教育實踐中,很多一線教師通過反思有了自己的表達:不能因為自身經(jīng)歷過應(yīng)試教育的磨難,就以為這是成長的必經(jīng)之途,就一定要讓學生重走老路;不能因為自己經(jīng)歷過不合理的教育,就讓下一代繼續(xù)承受;不講道理的教育,不可能培育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也不可能“立人”。站在講臺前直接面對學生的教師,更要珍惜學生對教育的情感,珍愛學生生命,尊重學生的權(quán)益,無論如何不能把教育當作苦難行軍。同時,對那些肆意歪曲教育,在課堂內(nèi)外踐踏侮辱學生人格的種種行為,要堅定地表明我們的立場與態(tài)度。
也許人們能為自己找到理由,也許人們能說出種種“不得已”,也許“局限性”的確客觀存在,也許老師們不得不服從管理制度,等等,可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是我們,學生看到的,是我們的態(tài)度,所有的事,都是講臺上的這位老師做的——學生會長久地記得我們,因此教師要有高一些的精神追求。為了年級組排名,為了學科組排名,為了評個稱號,有老師曾在評比檢查中作假,公開課作假,當時認為無所謂,“別人都這樣”,而學生畢業(yè)多年,偶爾當笑話說出來,那種尷尬,哪里還談什么“育人”?不良風氣一直在侵蝕社會,學校與教師要自律,不能因為環(huán)境不好就降低職業(yè)素養(yǎng)。
培訓活動中,談起教育隨筆的寫作,有老師說“沒什么可寫的”,我不太理解。每天在學校,和學生在一起,所見所聞加所思所感,豐富得不得了,簡直寫不完。四十年前,我寫筆記,每天兩則,各幾百字,分兩個本子,一是班主任筆記,一是語文教學筆記。今天經(jīng)歷的事,學生對我說了什么,聯(lián)想到什么,同事或家長談到的現(xiàn)象,我做錯了什么,學生對我的啟發(fā),我的聯(lián)想或是感慨等,有什么寫什么,不拘一格。那時不但沒有網(wǎng)絡(luò),報刊也少,極少投稿。寫筆記純粹是怕忘事,每天“記”,成了習慣。因為是寫給自己的,所以沒有束縛,也不在乎,寫得很順。直到幾年后有人注意了,才改用其他形式。我沒有覺得教師寫作是什么難事,后來我才知道,一些同行和我一樣,在各自的洞穴里鉆木取火、驅(qū)寒,并照亮自己?,F(xiàn)在看自己當年的筆記,就像一個人重過莽原,發(fā)現(xiàn)了當年留下的印痕。我沒有為自己過往的幼稚而唏噓,倒是會驚喜多年前的思考沒過時,我也因此不會低估中小學教師的思考和實踐——需要謙虛謹慎的不是他們。我一如既往地鼓動老師們多寫真實的工作記錄,為自己,也為學生。
學生長成后,如果能看到老師們的這些隨筆,或許會醒悟:原來老師當年是這樣想的,當時我們太小,真是不懂事啊。再后來的人,看到21世紀初教書人的舊文,可能因此想到:那些“立人”的人,不但站得筆直,同時也是人性飽滿的人。
(吳非,本名王棟生,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著有《致青年教師》《照亮校園的常識》等)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20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hepoem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