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步翻身、云手亮相……在近日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舉辦的第二屆中小學校園歌手大賽上,臨朐縣龍泉小學的學生韓明珠一身戲服,婉轉的唱腔與扎實的功底引得臺下叫好連連,戲曲國潮風“風靡”校園。
自2017年以來,臨朐縣聚焦傳統(tǒng)戲曲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對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進行了體系化融合設計,通過舞臺、講臺、平臺“三臺聯(lián)動”讓“好戲連臺”,開展戲曲校外研學、非遺入校、傳習課程、興趣社團等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間接受“中國式美學”的熏陶。
上舞臺,“趣”傳習實力“圈粉”青少年
“咚,鏘、鏘、鏘,咚咚鏘……”鑼鼓敲起、二胡弦動,近日,在臨朐縣濱水社區(qū)的戲臺上,興華劇團票友們帶來的周姑戲《梁祝下山》拉開了演出序幕。一招一式、閃展騰挪,精美華麗的服飾、悠揚婉轉的唱腔,深深吸引了臺下朐陽幼兒園孩子們的目光。
“這些孩子雖是第一次看周姑戲,但孩子們模仿能力很強,拿起折扇就能有模有樣地邁幾步,有的還嘗試著甩起了水袖。”朐陽幼兒園保教主任王凡介紹。
在臨朐,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與傳統(tǒng)戲曲接觸結緣,成為地方小戲的傳承者、傳播者。近日,在臨朐縣文化中心“周姑戲傳習所”中,工作人員正在給臨朐第一實驗小學的孩子們換裝……一系列演出準備后,伴隨著戲曲旋律,孩子們走上舞臺跟隨演員學習戲曲姿勢、模仿經(jīng)典唱腔,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觀看。“通過傳習體驗活動,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戲曲藝術的無窮魅力,更加體會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該校學生劉茗溪說。
據(jù)了解,臨朐縣以山東省“美育浸潤行動計劃”試點為抓手,通過走進公共文化藝術場館、與文藝院團雙向互動、名家進校園等形式,多渠道整合社會美育資源,開展專題研學、傳習課堂等活動,讓更多孩子了解傳統(tǒng)戲曲文化。目前,當?shù)匾呀ǔ蓱騽⊙袑W基地18處,每年開展活動200余場次,參與體驗學生4.3萬人次。
上講臺,賦予戲曲青春氣息
“臨朐大地游人忙,游客紛紛爬山上,淌水崖水庫觀風光……”近日,悠揚的唱腔不時從臨朐中學附屬小學的教室里傳出。該校戲曲社團的學生一個挨一個邁著圓場步、哼著過門調,有模有樣地練習著大型現(xiàn)代周姑戲《淌水崖》選段。
“早在2015年,我們就邀請有特長的家長進‘家長課堂’,開設周姑戲興趣課?!痹撔R魳方處熓嫘慕榻B。隨著感興趣的孩子越來越多,經(jīng)歷了從“知識課”到“體驗課”,從“特色班”到“校級社團”的過程,周姑戲正式編入了該校的校本課程,并邀請周姑戲第五代傳人進校擔任教師?!拔覀儗鹘y(tǒng)劇目創(chuàng)新編排成符合學生口味的‘青春戲’和‘生活劇’,培養(yǎng)了一大批小戲迷、小戲骨?!笔嫘淖院赖卣f。
距離縣文化藝術中心不遠的三里莊幼兒園,又是另一番“梨園”盛景。寬敞的走廊里,三步一個音樂區(qū),兩步一處表演區(qū),還有按一按就能“唱戲”的鈴鐺,隨時可掃碼“看戲”的桌牌,特制油彩筆、花布等各種材料……周姑戲文化元素以“可互動”的形式融入自主游戲中,讓孩子們在其中盡情探索。
近年來,臨朐縣不斷完善“戲曲進校園”方式和途徑,將地方小戲融入學科課堂、學校社團、課后服務,融入學生游戲、學習、運動乃至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臨朐實驗一小“語文戲劇融合課堂”、南苑小學“臉譜中的圖形對稱”、蔣峪初中“戲曲廣播體操”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校本課程應運而生,“人人愛看戲,班班有樂聲”成為臨朐中小學校園常態(tài)。
搭平臺,讓孩子綻放更多精彩
在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上,臨朐縣蔣峪鎮(zhèn)蒲溝小學的師生身披自己設計制作的戲服,自信從容展示著華服之美;在藝術作品展上,一襲花旦妝造的三里莊幼兒園小朋友,向參展游客介紹他們設計的頭飾道具……
近年來,臨朐縣不斷完善課堂教學、藝術活動、校園文化“三位一體”工作機制,搭建多元展示交流平臺,大力開展縣、鎮(zhèn)、校三級藝術節(jié)、文化節(jié),并與文聯(lián)、政協(xié)部門攜手舉辦藝術作品展、藝術交流會等,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近日,臨朐縣實驗中學民樂團的學生們正在全力進行排練,為登上當?shù)仄桨灿按逋怼蔽枧_做好萬全的準備。該校民樂團負責人盧婧宜介紹說,學校將《過橋仙》等周姑戲曲牌融入民樂團日常排練曲目中,帶領學生走出校門。
“通過實地參與民間劇團演出,我積累了舞臺經(jīng)驗,對沂蒙山區(qū)民俗風情與小調風味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對我今后專業(yè)學習也有很大幫助?!迸R朐實驗中學學生李琰琰說。
“戲曲藝術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有效載體?!蜻M校園’起到了‘以文化人、以藝養(yǎng)心、以戲育人’的良好效果?!迸R朐縣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說,“下一步,我們將持續(xù)推進文教融合工作,探索多元實施路徑,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程體系,塑形鑄魂新時代青少年尚禮自信的文化筋骨?!?/P>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06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hepoem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