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已近一周年,學科美育是其中的重要倡導之一,要求“充分發(fā)揮相關學科的美育功能”,“分學科推動制定美育教學指引”。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學校美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深入剖析學科美育的機理,努力形成對學科美育價值、實踐命題的正確且具有實踐指導性的認識,已十分迫切。
1
學科美育的必要性
學科美育的必要性,是一個價值性命題,意味著要對學科美育工作的正確性作出判斷。按照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間接的邏輯,學科美育的必要性可以簡要表述為三個方面。
學科美育是拓展美育時空的需要。稍稍考察一下中國教育的現(xiàn)實就不難發(fā)現(xiàn),德智體美勞“五育”里,美育的欠缺在一定意義上是最嚴重的。一直以來,德育受到的重視程度往往是最高的。智育雖然存在分數(shù)追逐、機械識記等問題,但是所占課時最多已是當代世界一個普遍的事實。體育、勞動教育雖然也有不少“欠賬”,但是因為“門檻”較低,一些沒有條件的學校如果能夠因地制宜,還是能夠開展許多差強人意的教育活動的。專門或狹義的美育,主要體現(xiàn)為藝術類課程,相較而言“門檻”較高。音樂教育需要樂器,美術教育需要畫筆顏料等工具和畫室場所,舞蹈戲劇教育需要舞臺,等等,再加上藝術類課程專業(yè)師資普遍短缺,在邊遠地區(qū)、農村地區(qū)等的許多學校,藝術類課程意義上的美育迄今仍然只是空列在課程表上。面對這些難題,一個追問給我們帶來新的解決思路:美育課程等同于藝術課程嗎?藝術美只是美的形態(tài)之一,本就廣泛存在于各學科教學,而自然美、社會美等,可以通過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陶冶人。如果各學科教學中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都能被教育者善加利用,那么學校美育一下子就海闊天空了。所以,美育浸潤行動中提倡的學科美育,是美育實踐超越單純的藝術類課程設置,更廣泛、深入開展的迫切需要。
學科美育是提升教育效能的需要。通過不同學科開展美育的理念,不僅會拓展美育時空,而且會反哺各學科教學、提升各學科的教學效率和質量。近年來,在推進“雙減”政策落地的教育努力中,我們采取了許多措施,比如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限制作業(yè)時長等,取得了成效,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其中一個觀念上的原因是,許多人錯誤地將課業(yè)負擔只做量上的簡單歸因。課業(yè)負擔雖與課業(yè)量有關,但主要不是量的問題。同樣的課業(yè)量,不喜歡某個學科的學生可能嫌多、嫌難,而喜歡這個學科的學生可能嫌量太少、太容易。因此,真正減負的方向在于,每一學科的教學都能夠讓學生喜歡自己的學科并產(chǎn)生內在學習動機。換言之,教師如果能讓各學科中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被學生看到,就不僅會令美育事業(yè)海闊天空,而且會讓學生喜歡學習,從而在根本上消除課業(yè)負擔過重的“病根”。教師若能讓教學活動本身也具有教學美、師表美和德育美等教育美的性質,則不僅教學成績會因此得到有效提高,而且會同時保全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等當代社會急需的品質。所以,學科美育不僅是拓展美育時空的需要,更是改進教學、提升教育實效的需要。
學科美育是造就幸福人生的需要。讓學生感受到各學科中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讓教學活動本身具有教學美、師表美和德育美等教育美的性質,不僅具有提升教育效能等工具性的價值,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各學科教育內容、教育形式都能實現(xiàn)審美化改造——都具有美感或者具有“可欣賞性”,可以被審美欣賞,學生就能夠饒有興致、生動活潑地投入每一學科的學習,他們的校園生活特別是課堂學習生態(tài)就會發(fā)生革命性變化。這是因為,倘若學習不再是一種“苦差事”,而是真正幸福體驗的一部分,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會變成一個汲取醇美精神營養(yǎng)且獲得感性愉悅、個性自由、精神解放的過程,教育實踐也就能通過多彩的校園和課堂學習生活的建構,造就學生精彩且可持續(xù)的幸福人生。學科美育如果能造就幸福人生,當然也就實現(xiàn)了教育的本體性價值,而非僅僅提高教育績效那么簡單了。這一點,恰好又與教育事業(yè)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時代使命高度一致。眾所周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對于教育事業(yè)來說,我們就是要努力滿足學生對于美好學習生活的渴望。能夠提高教育實效且能夠造就幸福人生的學科美育,也因此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價值性命題的真正應答,最終要落實到對實踐性命題的闡釋上。所以,對學科美育的目標及其實現(xiàn)路徑等實踐性問題的回答,也就顯得極其重要。
2
學科美育的核心目標
要實現(xiàn)學科美育的價值和意義,就一定要清晰地界定與之相應的工作目標,即解決復雜或簡單問題。而若依據(jù)以上必要性的論證邏輯,則學科美育應追求的核心目標可以推論出三點。
挖掘學科教學的美育元素。各學科教學實際雖然千差萬別,但是終究不外乎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活動主體(師生)及其關系等基本的要素或者維度。挖掘學科教學的美育元素,主要任務就是要從這幾個方面出發(fā),全面系統(tǒng)地檢視各學科教學內容中實際存在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形式美等,各學科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形式和教育活動形式可能呈現(xiàn)出的美感,學生的成長之美,教師的人格和教學之美,等等,使之成為美育資源,并且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地展開學科美育。
建立教育實踐的審美標準。學科教學內容、形式、師生及其關系之中本來就有美的存在。所以換個角度看,與其說是“挖掘”學科教學的美育元素,不如說是對本就實際存在的美的發(fā)現(xiàn)和善加利用。也就是說,要自覺地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各學科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和主體。當然,自覺建立起教育實踐的審美標準,不僅意味著對美的發(fā)現(xiàn)和善加利用,而且意味著要更自覺地看待、創(chuàng)造性地增強和建構學科教學中美的存在。如果教育內容之美、教育形式之美、學生成長之美、教師師表之美等都是教育工作者自覺審美追求的結果,那么教育實踐的審美標準也就建立起來了。
追求教育活動的審美自由。教師將各學科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活動主體都視為美育的資源,自覺地看待、建構學科教學中美的存在并能自覺地追求教育內容之美、教育形式之美、學生成長之美、教師師表之美等。其最高旨趣在于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與教師的教學活動契合類似“庖丁解?!钡臋C制而實現(xiàn)審美意義上的自由,即追求孔子所贊嘆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教育理想、倫理境界和審美境界。故追求且實現(xiàn)教育活動的審美自由,不僅是學科美育的目標,更是學科美育的最高檢驗標準和審美教育實踐的方法論。教育活動中審美自由的實現(xiàn),是教育本體性價值的實現(xiàn)。沒有本體性價值的實現(xiàn),就不會有學科美育的工具性價值即教育效率的真正實現(xiàn)。
3
學科美育的基本路徑
學科美育的三大核心目標有實現(xiàn)的可能嗎?需要我們做哪些探索和怎樣的努力?學科美育從可能到現(xiàn)實,應該考慮三個最基本的實踐路徑。
對學科教育內容中審美元素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
要變學科教育內容中審美元素的現(xiàn)實存在為有效利用,特別需要完成兩個具體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解決審美的視角建立問題。學科美育的前提之一,是明確認識到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人格美和教育美等及其審美元素在各學科教學內容中本來就有。這近乎常識,但仍有許多人視而不見。因此,要順利開展學科美育,就一定要幫助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活動中建立起審美的自覺,也就是讓教師具備審美視角,擁有一雙能夠主動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第二個任務是解決審美的、同時也是教育的目標分類問題。也就是說,要將各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審美存在進行較為嚴謹?shù)?、分門別類的梳理。教育目標分類十分重要,也很容易受忽視。美國學者布盧姆等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專門討論過教育目標分類的意義。他們認為,學校的時間和資源有限,如果不想在不甚重要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要使學校工作受到某種計劃的指導,那么明確地認定學?;蚪虒W單元的主要目標是至關重要的。具體到學科美育來說,如果沒有系統(tǒng)和自覺的目標分類,我們可能就只憑借自己的主觀或自然偏好而強調某些美育元素、輕忽或者完全無視其他審美元素的存在。此外,沒有嚴格和合乎邏輯的目標分類,還可能將許多不同層級的美的存在、審美形態(tài)及其相關教育元素混為一談,不僅造成認知邏輯上的混亂,而且導致對教育之美的庸俗理解以及相關教育實踐的混雜、低效。關于美和審美元素的分類問題、教育形式美的邏輯劃分問題,在方法論和分類技術上當然可以借鑒布盧姆等人所倡導建立的教育目標分類等理論成果,但需要依據(jù)學科美育的實際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
對學科教育活動形式的審美化改造。
如果學科教育內容中審美元素的現(xiàn)實存在和挖掘是一種開發(fā)和利用,那么學科教育活動形式審美化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完成教育活動形式的審美化改造和創(chuàng)造,以讓各學科教學內容和形式都成為美的存在,或者成為美學家李澤厚所說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意義上的“自由的形式”。
關于美如何表現(xiàn)為自由的形式,美學家趙宋光認為,“美,是自由運用客觀規(guī)律(真)以保證實現(xiàn)社會目的(善)的中介結構形式”,“中介結構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建立過程,都是立美的過程”。
所謂的中介結構形式指的是,人類實踐活動中所采用的工具、語言符號系統(tǒng)及其使用的活動形式。工具、符號等是中介結構的外化方面,客觀現(xiàn)實因果聯(lián)系的規(guī)律性在手段中顯現(xiàn)出來,但它并不可能以任何形式顯現(xiàn),中介結構所規(guī)定的具體條件使從因到果的必然性推移只能以合目的的形式展示出來。故美的規(guī)律不同于純粹的真的規(guī)律之處,在于它的合規(guī)律的形式中包含了合目的性,在于它向實踐“許諾自由”。運用工具的實踐活動則是中介結構的能動方面,也就是實踐在其形式上向人“施展自由”。此時,目的性的活動以客觀現(xiàn)實性的方式展開,但它現(xiàn)在不再以盲目嘗試的形式展開。對因果聯(lián)系規(guī)律的認識使主體有能力掌握和運用客觀規(guī)律,因而,實踐活動向達成目的的推移過程能以規(guī)律的形式展示出來。美不同于純粹的善(含目的性)的地方在于主體活動的合規(guī)律性。在形式上,實踐在現(xiàn)實面前“施展自由”,人們可以在人從主動活動到實現(xiàn)目的的推移運動中看到合規(guī)律性。因此,任何事物的形式,只要同這種向實踐“許諾自由”的中介結構形式有同構同形關系,就會進入美的領域;人類任何活動的形式,只要同這種在現(xiàn)實面前“施展自由”的中介結構形式有同構同形關系,就會進入美的領域。
按照這一觀點,所謂教學內容審美化的任務主要是兩大方面:第一,讓教育內容在呈現(xiàn)形式上能夠“許諾自由”,即讓學科學習以合目的性的特征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見證學習內容的美好;第二,讓教育活動在形態(tài)上能夠“施展自由”,即讓學生在完成各學科學習任務的同時,能體驗到教學活動形式的美感,如優(yōu)美、崇高、幽默等。各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學習、教學活動的具體實際并不相同,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真正的教育活動形式的審美化改造,急需各學科教育工作者展開更深入、具體的探索。
讓美育成為全部教育活動的一種境界追求。
拓展美育空間、提升各學科教學效率、實現(xiàn)學科教學形式的審美化改造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實現(xiàn)教育對象在審美情感上的突破。唯有實現(xiàn)了審美情感上的突破,教育實踐才可能真正克服認識對象之于學習主體的“頑強的疏遠性”。如果學科教育能夠在內容上對審美元素實現(xiàn)自覺和系統(tǒng)的開發(fā)和利用,并完成教育活動形式的審美化改造和創(chuàng)造,教育對象在審美情感上的突破也就能自然完成了。不過,學科教學中所謂美的存在、審美活動以及相關的審美情感,至少有感性和理性兩個層面。如何在學科美育中正確認識并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審美境界的達成,在一定意義上是學科美育乃至全部美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許多美學家都十分重視審美存在的感性一面,以至于一些學者在某種意義上夸大了美的感性存在。如學者蔣孔陽提出:“美的規(guī)律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只有在‘塑造物體’或‘造形’中,才談得到美的規(guī)律。因此,把美的規(guī)律運用到抽象思維中去,或者運用到精神與概念中去,都是格格不相入的?!备行曰蛘摺霸煨巍币饬x上的美當然十分重要。文藝復興運動在美學實踐上最大的貢獻就在于將肉身從神權中解放出來,而在當代社會如何擺脫現(xiàn)代性,如流水線、抽象程序和科層化管理等對于人類生活的約束,出路之一也在于具身學習的實現(xiàn)。但是將美等同于形象,會將美的存在狹隘化,同時也會將審美活動庸俗化。真正的美感體驗往往具有非功利性,一如葉朗所說:“詩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審美的眼光和審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萬物一體的生活世界,體驗它的無限意味和情趣,從而享受‘現(xiàn)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園?!鲍@得感性的真正解放,在本質上是要在感性中實現(xiàn)對于理性、智慧、自由的欣賞和追求。這也是美在本質上是自由的形式這一主張的旨趣所在。故美育、學科美育不僅僅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更應該成為教育活動境界的可能性想象和現(xiàn)實性追求。
總而言之,無論是作為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所倡導的工作任務之一,還是當代社會、中國教育的本來命題,實施學科美育、建立全部教育活動的審美標準、追求教育活動主體在各學科教學中的審美自由,都是意義重大且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事業(yè)。由衷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投身于學科美育的探索,為教育事業(yè)成為最美好的實踐貢獻智慧和力量。
?。ㄗ髡呦当本煼洞髮W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28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hepoem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