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i8233"><dl id="i8233"><big id="i8233"></big></dl></td>

    1. 首頁>檢索頁>當前

      回應世界的呼喚

      ——2024年教育心理類圖書評述

      發(fā)布時間:2024-12-25 作者:彭呈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棱鏡是一個可以改變光線角度的半透明材料,它能夠反映、改變光線的色調、紋理和實質。我們被這樣的棱鏡包圍著,當我們透過棱鏡凝視外面的世界時,光線集中,色彩增強,事物的形狀會膨脹或延展。這個棱鏡不僅僅為觀察者一個人改變世界的曲線和光亮,被觀察者的世界也發(fā)生了變化,成為觀察行為的參與者。

        人的內心追求穩(wěn)定,然而這世界沒有什么是永恒的,人們對處于不確定壓力之下的當代生活節(jié)奏感到焦慮,有時還會產生相當激烈的反應。其中的許多反應可以被理解為試圖阻止這種壓力,也就是說,試圖抓住一些可以提供穩(wěn)定性的、有價值的東西。

        教育成為一種抓手,或者是一種慰藉。2024年,教育類(包含與教育相關的心理類)圖書的作者、編輯和讀者們,通過圖書這個棱鏡,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并期望改變這個世界。假設2024年出版了1000種教育類圖書,可能反映了1000種從課程中提取出教學內容所表達的、我們追求意義的方式,這種追求行為暗示了某種比在工具和科學意義上追求知識更多的東西。追求的概念反映了將教育、課程與教學作為對經驗的生動回應的理念:作為一種嘗試解構、理解、欣賞、期待的表達。對意義的追求盡管可以為生活帶來新的奇妙的見解、工具和方法,但是,這種追求不是姿態(tài)上的壯觀,也不是目標上的獲取,而是開放意義上的參與。

        新課程理想的落地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及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主體上為學校教學描繪了一種理想與藍圖,區(qū)域如何為學校推進新課程提供支持和保障,學校層面實施新課程需要哪些專業(yè)支架,教師們需要怎么做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會,簡而言之,設計圖如何變?yōu)槭┕D,是擺在教育人面前的課題。

        2024年初,《聚核心素養(yǎng) 做學科規(guī)劃:義務教育學期課程綱要精選》和《育時代新人 繪課程藍圖:學校課程實施方案精選》展現(xiàn)了廣州市天河教育人的行動。其實每位學者、教師都可以作自己個性化的闡述與實施,這就使得各類冠以“新課程”的相關圖書在2024年高頻亮相,教育科學出版社的《新課程關鍵詞》一時成為寒冬里的火熱品種。如果我們作一些延展就會發(fā)現(xiàn),與新方案和新課程密切相關的諸如“項目化學習”“單元教學設計”“跨學科”“學歷案”“教學評一致”等,成為出版社編輯們的選題重要方向。

        對課程史的回望與反思

        一位很有影響的校長在一次講演中,激情地向觀眾發(fā)問:“如果我們改變課桌的排列方式,比如變?yōu)閲@講臺的弧形,可不可以?”“學生就餐時,就用一套套瓷質餐具,打碎餐具的聲音就是成長的聲音,可不可以?”這不只是一個個具體的行動,觀眾感佩校長對學生成長的用心與關心,這更是一套觀念、一種教學與成長的哲學。我們可以從課程與教學史中,找到這種觀念的蹤跡。教育學史中,很少有觀念原本就是成熟完美的,相反,它們通常要經過長時期的發(fā)展。把觀念放在歷史的視角中來看,會使得讀者能夠更加充分地認識當代教育與課程的主題。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周勇的《百年尋路:近代中國的民族復興與課程改革》和浙江大學副教授屠莉婭的《中國課程政策話語及其倫理的百年變遷》,是兩部教育與課程史方面的作品,具有歷史意識的讀者從中可知道很多重要主題從何而來,為什么認為它重要。就像我們熟悉了某個人的過去經歷,就對那個人的當前行為有更多的理解一樣,我們對教育與課程歷史起源、發(fā)展研究越多,我們對當前教育與課程的理解就越深刻。當然,回望已經發(fā)生的歷史,可以幫助讀者尋找靈感、避免曾經有人犯過的錯誤,記錄當下正在發(fā)生的歷史,也是圖書作者與編輯們的一種使命。上海教育出版社一直在做的“中國教育政策評論”系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國家教師發(fā)展報告”系列和“長三角教育現(xiàn)代化監(jiān)測評估研究叢書”、教育科學出版社的“教育文化研究叢書”,可以作為講好中國教育故事、展現(xiàn)中國教育智慧的重要載體。

        教育的本源即對人的關懷

        好的教育研究者希望從教育的本源去觀察、理解和思考教育的現(xiàn)實與未來。所謂“教育的本源”,是指所有的教育現(xiàn)象都從這一本源出發(fā),并且所有的教育現(xiàn)象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本源上去。這個“本源”就是生命,它是所有教育活動的基石,是教育之所以稱為教育的根基所在。美國教育哲學家戴維·T.漢森在《重思教學召喚》中說:“對教師來說,教學行動發(fā)生的這一刻,學生的需要大于整個世界的需要?!彼枋鲆晃缓媒處?,“提醒每一個人(學生)他們身處何方——不僅僅身處一個有些殘酷的世界,更身處一個有意義、有教育發(fā)展、有友誼的世界,也就是說,像他們的教室這樣的世界”。

        葉瀾教授說:“大家不要以為教育就是教教小孩子,教育最偉大的地方就在于:它教的是明天,它為明天而教!”“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薄痘钤谡n堂里》是李政濤教授寫給愿意把生命獻給課堂的教師的一首“抒情詩”。他以極大的熱情與浪漫活在課堂里,努力寫出課堂已有的樣子和應有的樣子,寫出課堂的中國風格和西方風采,寫出課堂過去的樣子、現(xiàn)在的樣子與將來的樣子,從而寫出教師生命的樣子,活在課堂里的活潑潑生命的樣子?!督逃谋税丁啡壳邱液陠⒔淌跒橹行W教師和管理者量身打造的“通俗教育學”,三本書以“現(xiàn)代精神”為邏輯主線,分別從“現(xiàn)代教育”“現(xiàn)代人”“現(xiàn)代學?!钡囊暯牵沂玖爽F(xiàn)代教育的本質,闡釋了如何以現(xiàn)代教育、現(xiàn)代學校培育現(xiàn)代人,進而建設現(xiàn)代化國家。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和校園欺凌

        一直以來,校園欺凌都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它可能發(fā)生在陽光無法照耀的角落里,發(fā)生在孩子們的閑言碎語中,發(fā)生在社交媒體上,甚至可能發(fā)生在某個意味深長的笑容里。《無人貽恨:校園欺凌判斷與干預》的作者黃向陽教授提出,校園欺凌認知干預的三個要點:雙方力量不均等、加害者主觀惡意、受害者未激惹。作為教師,我們需要一雙慧眼,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一些輕微、持續(xù)的欺凌,發(fā)現(xiàn)后不能以簡單粗暴的處罰了之,也要講究科學方法。希望通過我們的教導,能夠讓保持沉默的旁觀者發(fā)聲,能夠讓欺凌者身邊的跟班醒悟,能夠讓欺凌者離開校園。

        在《走出心理陷阱:告別消極思維的圖式療法自助書》中,德國臨床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面對情緒困擾,一切皆有出路:我們可以覺察、了解、理解、重新選擇。當然,學生心理健康絕不是心理健康教師的獨有責任,我們的家長、校長和教師們,找時間讀一讀《寫給教師的心理學》《貼近學生做教育》《做情緒的主人:情緒管理與健康指導手冊》,甚至不用讀完整本書,汲取其中部分觀念,也是很有助益的,用心理治療的術語說,“覺察”是治療的第一步。

        AI洶涌而來,出版如何應對?

        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我們看到人類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進步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特別關注這些技術對教師的影響。在《教育新語:人工智能時代教什么,怎么學》中,可汗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薩爾曼·可汗,通過自己試用GPT-4等最先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獨特經驗,不僅回答了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在人工智能時代應該教什么”和“如何有效學習”這兩個核心問題,還提供了大量具體的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和課堂內外的實際應用。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有責任幫助學生做好準備,在現(xiàn)在和將來作出明智而良好的行為。在《給教師的人工智能教育》一書中,作者說,如今教師對人工智能構建有效的理解越來越重要,這樣他們就可以做兩件事:一是安全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來支持學生的學習;二是幫助學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以合乎倫理的方式利用它的能力。

        既然“擁抱人工智能”已經“不可阻擋”,那么有效的問題當是如何“有效”“安全”“健康”“合乎倫理”地在教育領域引入人工智能,在教育者接納人工智能的同時,保持“必要的審慎”是一種負責任的態(tài)度。當初,在互聯(lián)網和智能通信席卷而來的時候,許多人歡呼“萬物互聯(lián)”時代的到來,但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今世界,越是發(fā)達的地區(qū)(城市),人們的主觀幸福感反而越低,人們更感覺自己淪為一座孤島。研究者們認為,社交媒體的發(fā)達以及傳統(tǒng)社區(qū)的解體可能是兩個主要原因。AI是個新生事物,我們無法確知它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尤其是面對教育這個以人為對象、以社會的未來為對象的實踐領域時,我們更需要審慎待之。

        或許,在熱情擁抱AI、神經科學與學習科學的當下,適當讀一些教育倫理與教育反思方面的書,是適宜甚至是必需的,《正義、道德與教育:教育倫理學新探》《激蕩時代的倫理教育領導:破解倫理困境》《教育學院的困擾》,可以讓我們不至于迷失方向。

        透過圖書這個棱鏡,我們可以感知教師們如何參與教育這項事業(yè):你是如何棲居于你的世界的?你在學校和教室里如何生活?你的舉止如何?你如何鼓勵你的學生投入學習與生活——以一種激發(fā)他們審美、道德和智力能力的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當教師努力回應這些問題時,他們將更加充分地融入這個世界,并成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ㄗ髡呦到逃霭嫒耍?/p>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25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hepoem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老熟妇一区二区三区啪啪,国产品精十八禁免费的网站,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九色,91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td id="i8233"><dl id="i8233"><big id="i8233"></big></dl></td>